個體化治療與辨證論治-以高血壓為例

在臺灣與其他已開發的國家一樣,高血壓是非常重要而普遍的問題。

高血壓及其併發症的死亡率一直居於國內十大死因之內。

長期的高血壓一直是造成腦中風、心肌梗塞、腎功能不全等重大疾病的危險因子,因此,能及早發現並治療高血壓便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。

回顧西方醫學對高血壓治療的發展過程,一開始是以單一藥物治療,到了在70年代,則漸以「階梯療法」做為藥物選用的原則,然而在一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發現,這種療法並未能有效的改善冠心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,於是在1985年則提出了「隨意階梯療法」的改良方案,後來又由於新藥的不斷問世,在1988年美國檢出、評價和治療委員會更提出了「個體化治療方案」(Individual response patterns),即根據患者的年齡、病程、血壓、標靶器官的受損程度、心血管危險因素、對以往降壓藥物的反應及有無其它疾病等,選用符合自身要求的降壓藥。這種方式較以往更靈活,強調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、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、提高生活品質及注重整體療效。

近年來,隨著基因研究水準的不斷進步,在動物實驗及人體實驗均證實了基因的表現型式會影響血壓的高低,在面對不同的基因組時,相同的藥物會有不同的療效和副作用,這表示了個體化的治療將成為未來高血壓治療的發展趨勢,而這些發現亦與中醫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相吻合,辨證論治的精神主要就是體現在診斷的時空性和治療方案的個體化,從中醫的整體觀來看,治病不能將疾病孤立看待,必須考慮到人與環境關係及人體各器官的聯繫,亦必須考慮到不同人的體質特點,這些中醫的傳統理論,均與現代最新高血壓個體化治療方案的發展趨勢相一致。

辨證論治是中醫普遍應用的一個診療規律,從臨床實踐的角度來看,即使在西方醫學發達的今天,辨證論治的原則,仍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。

以中醫治療高血壓為例來說,「肝陽上亢」,長期精神緊張或憂思鬱怒,使肝失條達,肝氣鬱結,氣鬱化火傷陰,肝陰耗傷,肝陽易動,上擾頭目;或腎陰素虧不能養肝,水不涵木,陰不維陽,肝陽上亢等,均可出現眩暈、頭痛,產生高血壓病。

臨床上,高血壓早期患者多見這種病機。

2.肝腎陰虛:肝藏血,腎藏精,二者同居下焦,生理病理上的關系極為密切,表現出精血互化,陰陽相通等特點,故稱之為“乙癸同源”。臨床上,肝腎陰虛常互為因果,腎陰不足可導致肝陰不足,肝陰不足亦可致腎陰不足。肝腎陰虛,不能涵斂陽氣,陽氣亢逆上沖,可形成高血壓。肝腎陰虛在高血壓病機中最為常見,是高血壓的基本主要病機之一。

3.陰陽兩虛:多因病久不愈,陰陽俱損而致。在高血壓患者中多見陰損及陽,最終陰陽兩虛。這種病機多見高血壓後期患者,尤其是伴有腎臟損害而引起腎功能衰竭者,常表現出陰陽兩虛的病機變化。

4.痰濁內阻:飲食不節,肥甘厚味太過,損傷脾胃,或憂思,勞倦傷脾,以致脾虛,健運失職,水濕內停,積聚成痰;或肝氣郁結,氣鬱濕滯而生痰。痰阻經絡,或兼內生之風火作祟,則表現頭痛、眩暈欲扑。臨床上多見于高血壓病腦部病變嚴重患者。

5.沖任失調:沖任二脈在生理功能上以腎中精氣為物質基礎,隨著年齡的增大,進入更年期,腎中精氣虧虛,便可引起沖任失調。而素有肝腎之陰不足的人則更易在更年期發生沖任失調。沖任失調,則氣血虛損,逆亂,形成高血壓。臨床上多見于婦女高血壓患者。絕經後的婦女更年期高血壓其病機也多由於此。

6.瘀血阻絡:中醫學認為:“初病在經,久病入絡”、“初病在氣,久病入血”,而“氣病則累血,血病則累氣”。故後期高血壓可見瘀血阻絡的病機。高血壓可促使小動脈硬化,不少合併動脈粥樣硬化,由於血液循環、血管功能障礙,組織缺氧及血凝功能的亢進等,臨床上常可見澀脈、紫紺、瘀斑、疼痛等瘀血症狀。